<<海外市場及總體經濟>>

7月外銷訂單381億美元 連6紅

作者: 唐玉麟╱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4年8月21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唐玉麟╱台北報導】

受惠於電子產品、機械產品兩大訂單助威下,經濟部昨公布,今年7月外銷訂單金額381.8億美元,月減1.6%,但年增率5.7%,為連6紅;累計1至7月外銷訂單金額2586.4億美元,年增5.5%,7月與前7月外銷訂單金額均創同月與同期歷史新高。

統計處長林麗貞預估,8月外銷訂單不會太差,應在380億美元左右,因去年8月外銷訂單金額不大,預估8月年增率仍是正成長,且第3季仍是正成長。

經濟部公布,7月外銷訂單產品中,以電子與機械產品年增率最高,其中,電子產品金額95.7億美元,年增11.2%,為連續14個月成長,主因是手持行動裝置需求擴增,帶動高階半導體製程、新款通訊晶片、DRAM等接單暢旺所致。

同時,7月機械產品金額19.8億美元,年增18.1%,連續6個月成長,主因是全球經濟復甦,設備投資意願提升,以及部分台商海外擴廠需求增加,向國內下單所致。

值得觀察的是,7月資通訊產品金額91.1億美元,月減10.7%、年減0.5%,主因蘋果iphone與非蘋果手機產品,處於新舊產品交替期,且遞延下單所致。

林麗貞認為,7月資通訊產品接單不好,呈現衰退,「比我們預期落差比較大」,初步了解,主要考量手機單價高,須有預購,才會有產量,致出現「接單與出貨同步」情況。

 

 

 

科學園區1H營收1.06兆 新高

作者: 湯雅雯、實習記者陳勝耀╱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4年8月21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湯雅雯、實習記者陳勝耀╱台北報導】

國內科學園區今年上半年營收共1兆645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4%,為史上第四度突破1兆,並創下歷年同期的新高紀錄,就業人數也同步突破新高,來到25萬7926人新高點。3家科學園區局長預估,今年營收可望上看2.3兆,再創新高。

科技部指出,中科因為行動裝置需求續增及規格不斷提升,帶動晶圓代工、晶片等產業供應鏈接單暢旺,營業額來到2394億元,創下歷年新高,推動營收成長超過13%,為3個園區中一枝獨秀。

值得注意的是,竹科、南科今年上半年營業額分別為5322億元 、2930億元,較去年同期分別下滑4.09%、1.17%。科技部指出,竹科被多數旗艦廠商定位為研發總部,開發新技術後再異地量產,加上中韓競爭及面板價格下跌等因素,也影響竹科及南科的營收表現。

至於未來核四沒有辦法運轉,是否影響園區未來供電吃緊?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表示,這的確必須考慮,但目前園區沒有缺電疑慮,但廠商都希望,未來政府有新的電力政策,應及早明確告知廠商,才能做好電力缺口及投資風險考量。

此外,美國因認為台灣太陽能價格過低,要求加課27.59%至44.18%的「反傾銷」稅,是否會影響未來營收?科技部產業及園區業務司長邱求慧表示,全球太陽能產業大哥是中國大陸,台灣排行第二,只要台灣廠商能提出具體說明及證據,通常終判稅率會比初判低,目前情況並不悲觀。

 

 

 

4.3兆資金外逃!央行:情況還OK

ETtoday – 2014年8月20日 下午9:31   記者蔡怡杼╱台北報導

中央銀行今(20)日公布國際收支,103年第二季金融帳連續16季淨流出,續創史上最長紀錄,同時,淨流出規模高達143.7億美元,為史上單季次高紀錄,累計淨流出金額超過1400億美元,折合超過4.3兆台幣,相當於可造74座臺北101大樓。

據統計,103年第2季經常帳順差為164.7億美元,僅次於去年第四季的171.9億美元,為歷年次高;金融帳淨流出143.7億美元,不僅為歷年次高紀錄,且為連續4季淨流出超過百億美元,國際收支綜合餘額順差反映在央行準備資產則增加43.9億美元。

金融帳方面,第二季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分別呈淨流出31.9億美元及9.0億美元。其中,受到保險公司國外投資的增加,居民對外證券投資淨流出達103.5億美元,其他投資則反映銀行部門國外存放款的增加,淨流出也高達104.6億美元。

官員表示,經常帳順差即對外淨債權增加,對外淨債權的增加,若由民間部門持有,民間為追求資金最好的配置,即為金融帳的淨流出,且經常帳順差的國家,金融帳多呈淨流出,有助國際收支的平衡,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還OK。

央行舉例,經常帳有順差的國家,如新加坡、南韓、德國、挪威及中華民國等,其金融帳都是淨流出。

由於有媒體報導指出,我國金融帳的持續淨流出,可能與國內投資環境、投資商品欠佳有關,恐不利資本形成,官員說明,台灣為小而開放的經濟體,高度仰賴外需,政府能做的就是把環境培養好。

官員進一步指出,金融帳、經常帳雙順差國家,不僅該國貨幣面臨不低的升值壓力,同時,國內流動性也是另一個問題。

至於金管會積極推動「金融進口替代」,是否可能扭轉自馬英九政府上任以來的金融帳長期淨流出態勢,官員說明,金融進口替代的推動不代表資金會淨流入,金融帳會轉為淨流入,不過,該措施的推動有助金融業的業務量提升,增加產業競爭力。

 

 

 

經長:5%市占率讓給韓國 貨貿年底難完成

自立晚報 – 2014年8月20日 下午9:24【本報綜合報導】

新上任的經濟部長杜紫軍20日表示,兩岸貨貿談判今年底要談完的可能性不高,就算有成也是繼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FTA簽署之後。杜紫軍強調,若中韓FTA生效,20%台灣銷往大陸的產品恐受影響,約5%市占率恐拱手讓給韓國,影響金額約2000億元。

杜紫軍強調,職責所在他會努力爭取比韓國更好條件,以說服立法院接受。

中韓FTA預計年底前簽署,對台灣形成一股壓力,杜紫軍20日說,企業界也已逐漸感受到威脅感,近日紛紛在媒體刊登廣告表達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憂慮。

杜紫軍指出,過去外界認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貨品貿易協議會有些副作用,事實如此,他以生病吃藥為例,不吃藥導致病情越來越重時,就必須考慮如何降低副作用的不舒服,且需服用能治病的藥。

中韓FTA對國內形成的壓力,杜紫軍以「溫水煮青蛙」為喻,「溫度高,大家才感覺」,他強調韓國近年來早已與台灣主要貿易國家美國、歐盟、東南亞簽署FTA,在東南亞市占率大幅成長,台灣、日本在東南亞市占率則相對下降。2014/8/20

 

 

 

社論-經濟成長和全球化的再思

作者: 本報訊 | 中時電子報 – 2014年8月21日 上午5:50

工商時報【本報訊】

長久以來,經濟成長和全球化一直是決策當局施政的無限上綱。前者被視為施政績效的指標,後者被視為達成經濟成長的最重要前提條件。從而經濟成長率的預測和實際成長率的差距常被各界用放大鏡檢視,民意代表更拿這個差距要求內閣更換閣員,彷彿考試只考一科,考前要先提報預定考多少分,這個提報數字還不能太低,太低的話就先被當掉了;考完試後,查看考幾分,若跟預先提報的數字差距太明顯的話,還是被當掉。至於考試範圍則幾乎固定,被選用之課綱限制在全球化,而全球化是不是最好的課綱,則不予查究,甚至把出口成長等同為全球化,這樣的邏輯思維,似乎已經根深蒂固存在許多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民意代表心中。

經濟成長的「雁行理論」似乎主宰全球化的進行,也支配經濟成長的傳遞動能。先進國家把高污染和高耗能產業自本國移到新興或開發中國家,美其名為對新興或開發中國家的「直接投資」,確實也帶給這些國家經濟成長,後進國家則將這種「全球化」頂禮膜拜,作為施政的績效。然而,原有的良田被改為工廠,更多的土地被污染,好山好水變得滿目瘡痍,甚至民眾健康受到工業污染的毒害。從而,當部分新興國家經濟成長到一定程度,開始拒絕此種以鄰為壑的全球化時,先進國家和這些拒絕污染的新興國家,再把污染傳遞到更後進的國家,去「促進」更後進國家的經濟成長,這就是所謂的「雁行理論」。如此的「全球化」,只讓全球的永續發展越加惡化。

支持全球化的論者會強調,全球化不一定是工業化,更不一定是污染化,而是依照「比較利益法則」透過全球貿易、分工與生產,讓所有參與的國家都能享有較閉關自守所能達成的生產可能線更多的貨物,因此全球化是提升參與國家福利的重要途徑。值得注意的是,落後國家有什麼資源是他們所擁有具備「比較利益」的資源呢?說穿了不外乎是相對豐裕的勞力與尚未工業化的土地。從而,先進國家與落後國家間的比較利益分工,事實上是由先進國家提供資金與技術,讓落後國家提供低廉工資與廉價土地,供先進國家投資在其本國已經不具競爭力的產業。這些產業多半是勞力密集產業,也常是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這是最常見到的「比較利益」。

在國際貿易如此,在產業分工也是如此。先進廠商掌握研發、設計、品牌、通路等優勢,後進廠商只能代工生產,甚至為了爭取先進廠商的訂單,報價殺得刀刀見骨,還沾沾自喜是「蘋果概念股」等國外大廠之供應商。人家吃香喝辣,我們只能拾取零碎,難怪某電子業大老轉向不動產產業時,對人宣稱電子業者是「茅山道士」(毛利只有3%到4%),而投資不動產,則連睡覺時不動產都還在持續增值,「一眠大一吋」,完全不需要自己勞心勞力。然而,不動產真的能取代其他產業,讓所有的投資都歸到不動產嗎?當然不能,這些年來不動產一直蓬勃發展,幾乎全是資金行情,並不是民眾真實居住需求的推動,真的有居住需求的年輕人,已經買不起。有錢人動輒投資數戶豪宅,持續炒作,若非有奢侈稅,炒作更將變本加厲。

把經濟成長當成施政績效的無限上綱,勢將導致為求成長而犧牲永續發展,甚至導致對產業外移也不放在心上,因為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金額仍計算在本國GDP之內。目前台灣的外銷訂單在海外生產的比重已經超過50%以上。換言之,雖然從全球化和經濟成長的角度來看,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若從就業面來看,這樣的全球化,只是促進其他地區的就業成長,反倒使本地年輕人一職難求。這樣的全球化與經濟成長也造成所得分配更加惡化,經濟成長的獲利歸於資本家,而非歸於中產階級受薪階層。政府一再呼籲企業為員工加薪,事實上只有在地產業才會為員工加薪,以海外生產為主力的「全球化」廠商,當初就是為低廉工資而「全球化」,在本地已經沒什麼員工,還為員工加薪,豈不多此一舉?

我們一再呼籲,經濟成長雖然是好事,但是經濟成長不應只靠產業外移的「全球化」達成。如果經濟成長所追求的「產值極大化」,也能帶來「就業極大化」,我們就樂見將經濟成長作為施政績效的主要評量指標;如果「全球化」是台灣生產,行銷全球,我們對全球化就極力支持。否則,我們希望廢掉經濟成長的迷思,改以就業成長為施政績效的主要評量指標。畢竟斯土斯民才是執政者最該關切的,「載舟覆舟,可畏惟民」。1%的富豪若擁有99%的財富,執政者所得到的支持也只有1%,在所得分配逐漸惡化的同時,如果執政者已經夙興夜寐,為國劬勞,卻不受多數民眾肯定,應該想想,是不是路走偏了?

 

 

 

日本7月出口回升 三個月首見

2014/8/21【經濟日報╱編譯劉利貞/綜合外電】

拜全球需求轉強之賜,日本7月出口回升,為三個月來首見,但貿易逆差依舊高於預期,且產業持續外移將使日本難以迅速恢復全球出口大國的地位。

日本財務省20日公布,7月出口比去年同期成長3.9%至6.19兆日圓(602億美元),增幅優於市場預期的3.4%,並終止連兩個月下滑的頹勢,汽車與電機設備出口格外強勁。

因日圓兌歐元走貶,日本7月對歐盟出口躍增10.2%;對美國出口增2.1%,為三個月來首度上揚;對亞洲出口也增3.4%,其中對中國出口增2.6%。

蘋果公司預料今秋將推出新iPhone,是日本對亞洲出口升高的部分原因。日本7月出口亞洲的金屬加工機械與光學儀器各增44%及12%,是製造手機零件或面板的相關設備。

高盛表示,美國經濟復甦正推動全球需求上揚,可望逐漸帶動日本出口溫和改善,但出口不太可能迅速升高,因日本企業已紛紛將產線外移到中國等成本較低的國家。

同時,日本7月進口也增2.3%至7.15兆日圓(695億美元),增幅小於6月的8.4%。

貿易逆差從8,220億日圓攀升至9,640億日圓(95億美元)。這是日本連續第25個月出現貿易逆差,主因是原油價格受地緣政治風險影響而走高、加上日圓貶值效應,使石油產品與液化天然氣進口各增23.3%及7.4%。

研究業者Captial Economics說,目前日本的出口環境是2001年來最佳。

 

 

 

美國經濟還能增長幾日?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和訊網) 2014-08-21  09:28 

美國經濟繼首個季度讓人不解的發生萎縮后,增長重返。然而,美國經濟還能增長幾日?

《bwchinese中文網》報導稱,美國商務部此前公布,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大幅增長4%,高於經濟界3%的預期。受惡劣天氣影響,第一季度美國經濟萎縮2.1%。

據《經濟學人》報導稱,美國經濟第二季度增長4%讓人舒了口氣,繼首個季度讓人不解的發生萎縮后,增長重返,盡管復甦仍是二戰后最弱的一次。截至6月,此次經濟增長已經長達五年,長於戰后均值的58個月。

下次衰退在理論上可能即將到來,據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豪爾,但與人不同,經濟擴張從不死於年邁:它們通常被意外之災害死。他稱:“下次衰退到來將如晴天霹靂,一如以往。”

近幾十年衰退愈發罕見。2008年危機前的三次經濟擴張平均時長95個月。對此,經濟學家歸功於結構性因素,如公司更好的控制股票以及通脹適度。后者尤為重要,如已故經濟學家多恩布什所說,戰后經濟擴張從不是年邁而亡,而是屢屢被美聯儲謀殺。經濟將耗盡閑置產能、利潤惡化、物價和薪資攀升、美聯儲升息,衰退匆匆而至。

如果這一模式繼續下去,當前擴張的時日還有很多,通脹實際上低於美聯儲2%的目標。危機重創經濟倒有一個利好:留給經濟巨大上漲空間。

摩根大通認為,產出缺口在經濟擴張之初每擴大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壽命就會大兩個季度。(產出缺口指的是實際產出和一個經濟體在不引發通脹情況下能夠實現的最高水平的產出)

這意味著當前經濟增長還能持續兩年多時間,經濟運行仍低於潛力5個百分點,更好的訊息是,此前三次經濟擴張在失業率降至5%至5.5%這一“自然水平”后,還持續了三年左右。以此參照,摩根大通認為,當前經濟擴張可持續至2018年,將成為歷史上歷時最長的增長期。

但這或低估了實際衰退風險,理由有兩個。一是產出缺口或小於所想。野村證券的亞歷山大稱,勞動力市場狀況似乎意味著缺口已經消失。6月,美國職位空缺數占比升至3.3%,持平此前擴張時期的最高水平。

第二,由於增長乏力以及低通脹,復甦以來利率便保持在近零水平,就算美聯儲一如預期明年開始升息,此次經濟擴張期間利率近零時間仍為1930年代以來最長。這讓美聯儲沒有火力應對下一次經濟沖擊。

因此,當前經濟擴張將持續多久,此前周期或不能提供很好的指導。imf的布蘭查德認為,經濟目前在常態期和非常態期間波動,常態期是指其狀況類似於此前周期,非常態期是指其受到零利率的限制並突然疲弱。

他稱:“危機前,我們假設我們將免受那些限制的影響,目前我們知道,時不時的,我們就會進入那一區域,我們必須做好準備。”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代表網站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目的在於傳遞資訊。

 

 

 

全球資金流竄…拉不動景氣

2014/8/21【經濟日報╱編譯楊宛盼/路透倫敦20日電】

烏克蘭、伊拉克與加薩走廊烽火不絕,西非爆發伊波拉病毒,全球注目焦點漸從經濟轉向地緣政治危機,但愈來愈多跡象顯示,即使利率維持歷史低點、資金供應無虞,全球經濟仍欲振乏力。

中國經濟正在減速,歐元區幾乎零成長,日本經濟第2季萎縮,英國面臨薪資緊縮,美國經濟頂多只有微幅成長。各國央行官員正煩惱要如何解釋,全球經濟疲軟的主因究竟是老毛病,還是受其他特定因素影響。

各國央行官員準備縮減金融危機實施至今的寬鬆貨幣政策,但疲弱的經濟數據,正促使央行延後貨幣政策正常化時程,許多國家甚至可能進一步擴大寬鬆,例如中國與歐元區。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科克加德指出,全球央行官員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全球經濟成長不均,各經濟體也缺乏緊密合作,「沒有國家能夠引領全球經濟擴張,別期待美國消費者能有效提振全球需求」。

美國就業市場雖持續好轉,但民間部門薪資持平,長期失業人口也未見下滑,且資本支出增幅有限,可能使聯準會在就業與薪資回復至金融危機前水準之前,暫緩升息。

今年經濟成長率穩居七國集團(G7)之首的英國,也面臨類似情況,平均薪資七年來首度下滑、通膨率走低,就業成長趨緩,央行官員對升息的看法出現分歧。

日本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經年化後萎縮6.8%,是311 大地震後最大減幅。G7今年成長率預測僅不到1.5%,遠低於過去30年來平均的逾2%。

 

<<台灣房產相關>>

房市透明度 台領先中韓

作者: 記者蔡惠芳╱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4年8月21日 上午5:50

工商時報【記者蔡惠芳╱台北報導】

仲量聯行(Jones Lang Lasalle)昨(20)日公布「全球房地產市場透明度指數報告」,台灣拜房市透明度明顯躍進之賜,今年首度晉升為半透明組的第一名。

仲量聯行每2年進行一次「全球房地產市場透明度指數報告」,台灣在本次評比中名列半透明組第一名,指數也由2012年的2.6分躍進到2.55分;至於在全球排名方面,台灣維持第29名。仲量聯行董事總經理趙正義表示,台灣已超越多數亞太區城市,包括排名35的中國一線城市,以及排名43名的韓國等。

本次調查台灣市場透明度提升的主要項目,包括在法令、不動產資料庫、以及不動產專業人員規範等三大項。自2012年以來政府正式實施實價登錄制度,使得價格透明度得分提升;今年,政府更著手推動預售屋成交價格納入實價登錄制度立法,可謂一大進步。

趙正義分析,此外,台灣近2年來,在不動產估價、仲介及地政士等專業人員的法令規範也日趨嚴謹,種種因素都有助於提升台灣房地產市場的透明度指數。

此外,報告中也指出,全球排名房地產市場透明度指數最高的國家為英國、高達1.25分;排名高透明度組第二名為美國、指數1.34分;澳洲以1.36分排名全球第三;紐西蘭、法國,則分居第四、五名。在透明組中,亞洲國家中有新加坡、香港、日本、馬來西亞等進榜。至於半透明組,台灣以2.55分,名列第一;優於排名第35名的中國大陸、第43名的南韓等。

 

 

 

房東苦啊…台北套房出租 60年回本

2014/8/21【經濟日報╱記者郭及天/台北報導】

台北房價高漲,人民所得及房租租金停滯不動,使套房投報率在全球21個主要城市敬陪末座,根據全球最大的使用者填入資料庫numbeo資訊顯示,套房投報率最高的緬甸仰光6.8年就可還本,台北套房則要59.3年才能還本,堪稱全球最苦房東。

台灣房屋以該網站統計全球21個主要城市市中心的套房租金、售價與人民稅後薪資所得,調查結果發現,套房平均月租金最貴城市依序為新加坡為新台幣8.7萬元、紐約8.5萬元、倫敦7.5萬元,台北是1.7萬元,在21個城市中排名17名。

套房單價最高的是香港每坪192萬元、巴黎每坪162.3萬元、新加坡每坪161.7萬元;台北每坪102.3萬元,在21個城市中排名第六。

一個城市套房租金、單價的高低,也反映出該城市的生活幸福或痛苦程度。若以房東出租的角度來觀察,全球套房投資最快回本的城市多位於東南亞,包括緬甸6.8年、柬埔寨金邊11.1年,紐約以11.4年居第三,台北則要59.3年、敬陪末座。

台灣房屋全球財富中心首席分析師邱太煊指出,國際城市都市化程度愈高,套房出現的比例也愈高。東南亞主要城市湧進許多海外投資者,造成市中心套房供不應求,投報率雖高,但投資風險也大,一旦投資者退場,房價恐出現大幅崩落。

他說,紐約、東京等已開發國家城市的不動產穩定度相對高,是對投資者較有利的城市。

1  

 

 

 

新北第1圈房市保證 捷運環狀線房價親民

作者: 溫子豪 | 卡優新聞網 – 2014年8月21日 上午7:07

  實價課稅與房地合一議題持續發燒,加上政府限貸、查稅積極,投資客紛紛退場避難,但對自住的買家而言,如何選擇具有保值性的物件就成為最大挑戰。永慶房屋分析,新北市環台北市第1圈的捷運宅位居成熟生活圈,是區域行情成長保證;有巢氏房屋也提到,如機場捷運、輕軌、雙鐵共構等機能的住宅,將是未來房市的重點指標。

  新屋保值首推「交通機能」,以大台北地區為例,雖然台北市內捷運網絡發達,但捷運宅平均單價都已上看百萬,反而是環台北市第1圈且具有捷運優勢的行政區,還有親民房價可供入市。

  如三重區台北橋站單坪49.9萬、新莊區迴龍站35.4萬、板橋區板橋站73.1萬、永和區頂溪站64.1萬、中和區永安市場站59.1萬、新店區大坪林站64.1萬等,距離台北市僅2~3站距離,又因位於區域內發展成熟的生活圈,而成為行情保證指標。

  永慶代銷處長潘是諭表示,若以交通網絡和生活機能來看,板橋區為首選,但若以價格取向,則以中和地區相對親民,且捷運環狀線第1期正施工中,未來將串聯起新店、雙和、板橋、新莊,具有補漲效益優勢。若願意再往外考慮,捷運南勢角站附近5年內新成屋單坪均價50.6萬,僅4站就能進入台北市古亭,但價位只有古亭周邊的一半,不僅價位友善,交通優勢也能使房屋保值。

  此外,汐止汐科站生活圈因匯集國道1號、3號、5號與汐5高架系統、環東快速道路,加上鐵路捷運化,使周邊房屋具備雙鐵機能,3字頭房價更促成許多無法負擔市中心價位的自住族聚集;桃園中壢市的環西路生活圈則有機場捷運加持,近2年房價以上看3字頭;新竹市東區因台鐵六家支線(輕軌)連接新竹車站與高鐵六家站,讓不少科學園區工程師入住,房價不到台北市4成。

  有巢氏房屋發言人劉炳耀指出,雖然政府房市政策一波接一波,加上年底7合1選舉有不少變數,導致整體市場轉弱、觀望,但長線仍然向上看齊,在經濟體質未改變的情況下,還是有利多、可期待。若於此時搶時機進場,應挑對區域看好發展,將是掌握未來房市的重點。

 

 

 

江翠北側建案 5千億商機夯

2014/8/21蘋果日報【王筱君╱台北報導】

與台北市僅一橋之隔,面積約82公頃的江翠北側自辦市地重劃區,無論地點或腹地都具指標性,逾5000億元開發商機,吸引茂德機構、華固、國泰、大昌、華新等開發商插旗,部分重劃區塊進度漸趨明朗,已公告土地分配,最快年底可請照、搶在明年第1季推案,在水岸景觀加持下,可望成為新北市下一個房市亮點。

由於開發利益龐大,欲爭取江翠北側自辦重劃主導權的開發商,早在2009年就已搶進布局,也有地主自組團體,自行開發。重劃區共有7區塊,由3家重劃會主導,A、B區是由辦過新莊塭仔圳市地重劃的重劃公司,另組永翠水岸綠能特區重劃會負責,C、D、E區則由立信機構與華新機構合作,F、G區由大昌機構進行。

已公告土地分配

位於重劃區中央位置的DE區進度最快,重劃面積約26公頃,住宅區約8.6公頃、商業區面積6.6公頃,新北市地政局重劃科科長表示,區內包括道路、公園等工程都近完工,現已公告土地分配,地主間正在異議協調。

最快明年Q1推案

目前已知在DE區完成布局建商包括國泰建設、立信機構。國泰建設發言人林清樑表示,公司在DE區擁有900坪基地,最快第4季有機會取得土地權狀,至於推案規劃與建築設計目前尚未定案;立信機構傳10月準備請照,搶在明年第1季推案,共分9期,總銷金額可達600億元,但負責承辦的立信機構江翠聯絡處協理昨開會中,未獲得證實。茂德機構亦參與江翠北側多塊重劃區案,但茂德機構副總表示:「一切還在土地開發階段,不方便透露太多!」

開價6字頭起跳

住商不動產江翠捷運店店長王士誠指出,重劃區緊鄰大漢溪與新店溪交會,兩側都有碼頭,重劃區內地價漲勢驚人,住宅區土地10年內從1坪13萬元漲到60萬,商業區土地價格更高達200萬元;負責開發的立信機構、華新發展公司與大昌機構都是板橋在地知名建商。
「江翠北側是沿著河岸線做重劃,擁有水岸第1排優勢,開發商機超過5000億元。」永慶代銷協理何彥煒分析,因重劃區鄰近板橋、江子翠地區,周邊有捷運站與完整的生活機能,未來推案開價預估至少6字頭起跳。

 

 

 

查稅衝擊 高價黃金店面失色

2014/8/21【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玲/台北報導】

政府鎖定黃金店面大查稅,衝擊高總價店面買氣腰斬。根據實價登錄網資料顯示,今年前五月總價逾8,000萬元店面交易比重僅7%,是剩去年同期13%的一半;而總價3,000萬元以下的店面交易則成長10%,顯示在政策抑制下,低總價店面產品買氣逐步轉強。

財政部積極查稅,不僅鎖定高總價的豪宅市場,黃金店面更是查稅、課稅重點之一。根據實價登錄網資料顯示,今年前五月總價8,000萬元以上高總價店面的買氣腰斬,連帶使店面價格出現震盪,平均每坪購買單價為178萬元、年減3.3%。

高總價店面買氣大幅萎縮,但總價3,000萬元內的店面產品買氣卻一路攀升,去年前五月低總價店面產品交易比重達五成,今年成長到占六成,市場店面買盤明顯從高總價轉入低總價市場。

台灣房屋智庫市場經理劉志雄表示,北市總價8,000萬元以上的店面交易,主要集中在大安區,例如敦化南路一段、仁愛路四段、忠孝東路四段、安和路一段等,涵蓋東區商圈及敦南誠品商圈,包括西門町等一線商圈目前投報率僅約1%,而A級商圈邊緣或B級商圈的投報率有1.8%至2%,吸引市場買盤陸續轉進購買低總價店面。

劉志雄分析,長久以來,店面一直是穩定交易的產品,政府一波波打炒房、查稅政策,首當其衝是高資產客戶,不僅豪宅產品受影響,也波到店面市場,出現量縮情況,除市場買盤流到低總價產品,店面主要交易區域也從一級商圈轉戰到A級商圈邊緣或是B級商圈。

劉志雄表示,政府持續抑制高價不動產的政策,住宅、店面產品買盤都產生顯著變化,高總價的豪宅、店面買氣同步大幅降溫,取而代之的是低單價、低總價店面和小宅等產品買氣快速升溫。預期在政策不放手下,未來低總價店面產品買氣將逐步轉強,也將成為店面市場主流交易產品之一。

劉志雄說,高資產客戶投入低總價店面產品,不僅可享受更高的投報率,還可避免成為政府查稅的對象,有助降低風險。

 

 

 

不動產亮紅燈 金管會警戒

2014年08月20日 04:10   中時電子報  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11  

 

行、保險不動產相關投資或授信統計

不動產「價跌量縮」趨勢確定,金管會緊急通知銀行、保險等業者,升高對不動產相關投資及授信的風險控管;據了解,金管會場外監控指標已對不動產「亮紅燈」,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已要求銀行局、保險局、證期局等通知金融機構,注意不動產跌價風險。

據金管會相關統計,到今年6月底,本國銀行的房貸、土建融、修繕貸款及所有與不動產、廠房等相關的抵押授信餘額達新台幣9.6兆元,占整體放款的39%,被認為「仍相對偏高」;保險部分也有不動產投資、房貸等,近1.9兆元,一旦不動產價格波動,金融機構相關資產及獲利可能受到影響。

金管會近期舉行檢查平台會議,會中即討論場外監控的相關指標。檢查局方面提出,如近期國泰不動產指標、內政部房屋交易指標等,都顯現交易量萎縮、價格下滑趨勢,同時銀行及保險不動產相關資產比重仍有偏高情況,讓金管會決定要進行「警示」動作。

銀行局方面已透過銀行總經理會議、金融挺文創會議及個別通知方式,2~3次提醒本國銀行要開始注意不動產相關風險,除了先前已連續4年控管的不動產集中度、今年增加的第二戶住宅適用100%風險權數,也提醒銀行要更嚴格執行相關不動產鑑價及調整授信成數。

金管會表示,銀行目前平均逾放比0.27%,呆帳覆蓋率超過450%,放款備抵呆帳提存率逾1%,且上半年獲利1,794億元,資產及獲利品質都算史上最佳狀態,但由於不動產相關授信達9.6兆元,只要一個不小心,都可能衝擊獲利及銀行營運,如同民國90年也有一波不動產跌價,就造成部分銀行重傷。

金管會內部分析,國內這波不動產行情已走了快10年,是史上最長的一次,雖然銀行已作了房價下跌20%及30%的壓力測試,都能過關,但不代表沒有獲利上的重大影響,因此金管會提醒銀行,不動產市場已展現跌勢,應開始控管風險。

至於保險部分近期也陸續個別通知,了解各家保險公司的不動產投資及授信策略,希望提早注意跌價風險等。

 

 

 

葉凌棋:平均房價漲幅收斂,已達健全房市功效

2014/8/21【MyGoNews蕭又安‧方暮晨/綜合報導】

永慶房產事業群總經理葉凌棋表示,政府祭出多項管制措施後,房市交易量能已見修正,都會區平均房價漲幅也逐步收斂,實已達到健全房市功效。
 
2014年房市前景連續受到中央政府嚴加管控,在2011年8月實價登錄制度上線之後,近期更朝向實價課稅與房地合一稅制邁進,加上2014年底七合一選戰在即,已造成各大都會區交易量在谷底盤整。不過,在房市回歸基本面的走勢下,自住與換屋客群的購屋需求仍在,如何購置具保值性的房產標的成為近期市場重要的話題。
 
葉凌棋表示,近年在政府針對囤房與炒房行為,已祭出多項管制措施,交易量能已見修正,都會區平均房價漲幅也逐步收斂,實已達到健全房市功效。
 
而大台北都會區地狹人稠的現實情況,讓地段好的房產價值更具有高保值與抗跌性的優勢,尤其是「擁有成熟生活圈內的捷運站周邊」住宅,反而是購置房產的最佳標的。

 

 

 

不動產稅改後 奢侈稅存廢的幾個可能

2014/8/21【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

財政部啟動不動產稅改,其中最重要的當屬「房地合一課稅」;但房地合一課稅後,衍生出「重覆課稅」問題,因此財政部長張盛和提出「廢奢侈稅」之說。唯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奢侈稅其實具有健全房市、抑制投機的效力存在,關於奢侈稅的去留,仍有極大的討論空間,現在就預告奢侈要廢除,似乎還嫌太早。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指出,在奢侈稅立法時,學者就已指出奢侈稅「妾身不明」、且「重覆課稅」的問題,其中又以重覆課稅最受詬病,因為一般房屋買賣,既已課土增稅,又課一次奢侈稅,形同變相課兩次稅、一隻牛扒兩層皮。因此,有學者認為,奢侈稅應與新加坡、香港一樣,用「印花稅」方式課徵,針對短期房屋買賣者課稅。

然而,奢侈稅還是以單一項目課徵,而在房地合一課稅後,重覆課稅的問題再次浮現;若奢侈稅不退場,則一件持有2年內的房屋買賣,就必須被課徵三種稅,分別是房地合一稅、土增稅與奢侈稅。

於是,財政部提出解套方案,欲允許土增稅全額扣抵的方式,來避免重覆課稅,同時考慮奢侈稅退場的可能性。然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奢侈稅這種課徵投機交易稅的法規,對抑制房市炒作、杜絕投機炒房具有正面功效,不可輕言廢除,一旦奢侈稅廢除,則房市投機炒作勢必捲土重來,民怨又將高漲。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進一步表示,奢侈稅雖然重要,但其「存在方式」確實有討論空間。首先,將奢侈稅改頭換面,變成與新加坡、香港一樣,只針對短期持有的房屋買賣課徵印花稅,且限定於「有獲利」的交易才進行課稅,這麼一來,就不會有重覆課稅問題,也不會讓賠本賣房的民眾再被扒一層皮。

其次,奢侈稅「停徵」或許是可考量的選項之一,至於停徵的條件,則可定在房地產景氣衰退時。不過這個方式後續問題不少,例如房地產景氣衰退如何定義?衰退到什麼程度才啟動停徵?停徵之後,回覆開徵的條件又是如何?更重要的是,停徵容易開徵難,未來執政者立場是否會傾向業界,而不願開徵?

奢侈稅存在的另一種方式,則是「移植精神,但廢除原法令」。住展房屋網企研室指出,在房地合一課稅共識中,財政部主張長期持有的房子,可享優惠稅負;既然鼓勵長期持有、課的稅較少,同理,若是短期投機買賣,則應重課懲罰稅,也才符合賞罰正義。

因此,若是把奢侈稅廢除,就必須把奢侈稅中,「對短期投機交易課以重稅的精神,全套搬入房地合一課稅條例當中」,這麼一來,房地合一課稅就能以「長期持有優惠、短期交易重稅」的課稅主軸,來爭取全民認同,也能健全房市發展。

 

<<其他 >>

瓏山林3大賤招 5大低成本

作者: 林偉信╱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4年8月21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林偉信╱台北報導】

人民民主陣線昨日公布瓏山林建設囂張玩法,炒房、炒地的3大賤招及5大低成本牟取暴利的方式。3大賤招分別是以自家的聯邦銀行取得貸款信託,假人頭取得土地主導權,律師群跟政府打官司;5大低成本為取得成本低、養地成本低、營造成本低、交易成本低、犯罪代價低。

人民民主陣線發言人李燕指出,瓏山林建設長期利用法律與稅制的漏洞,牟取土地暴利,成為台灣最大的土豪。

經分析後發現,瓏山林以3大賤招從事土地壟斷投機,再蓋房後炒高房價,獲取不法暴利。

利用自家銀行圖利

3大賤招第一步,就是以自家聯邦銀行,取得地主信託或貸款,圖利一條鞭;第二步則利用土地法漏洞,以假交易灌人頭,最得土地主導權,最後一招就是,砸錢聘用專屬律師,死纏爛打和政府興訴,逼迫行政法院作成有利的判決結果。

此外,李燕表示,瓏山林以5大低成本,巧取豪奪獲取不法暴利;5大低成本即用低價取得土地開發權,然後將養地坐收土地增值利益,等到土地被炒貴後,再以低營造成本蓋房,高價售屋大賺黑心錢。

牟取暴利有恃無恐

她指出,由於土地稅制不公,瓏山林以遠低於市價的公告現值,上繳土地增值稅,讓不動產交易成本降到最低;此外,林鴻堯黑心牟取暴利,卻只被判刑4月,易科罰金12萬元,在這種犯罪代價低的情況下,讓瓏山林有恃無恐,繼續囂張牟取土地暴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信誠瑞房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